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备课不再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的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的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因此教师备课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一堂课是否达到高效,是否达到好课标准。这固然与教师的教育观念、指导思想、知识结构、对新课标、新教材的理解把握等因素有关。其中与教师的课前备课有直接关系。
新课程理念下,教材不再是“圣经”,只是反映落实课标的主要教学资源之一。教师授课不是教教材,而是使用教材,是依据课标要求对教材的再创造。尤其新教材在原教材的的基础上增加了学生活动内容,从原教材的小栏目设计到现教材的活动设计,加强了实践和探究活动。加之现教材淡化知识的系统性,突出与公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关系最为密切的知识,使得用惯了老教材的教师,对新教材很不适应。以前教师备课,地理教学大纲明确了学生的必学内容和详细的知识点,规定了教学内容的最高要求(即所谓不能超纲),它对一线教师教学实践具有直接指导作用。而现行教材为教师备课、教学留下了更大的空间。教师的备课必须充分。
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是教师围绕新课标,预定授课方案的过程。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理念,实现教师由教科书的执行者到教材的开发者;如何实现由学科知识本位到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变;如何由课堂的单一传授到开放、灵活的管理转变;有赖于课前备课,因为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质量的好坏,必然会在上课的质量上显现出来。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育理念及把这种理念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分学科提出总体目标。如何把这些目标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转换成新的课堂教学面貌和形式,这需要我们在深刻领会《新课标》理念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中介,在备课时突破对我们已形成的传统思想、观念和方法的的束缚,把课改的精神在备课中体现出来。
一、备课先要备自己
首先备自己有无一桶水,而且是活水。新版地理教材知识点的减少,文字内容的减少,可能使得一些地理教师无所适从。在教学中不知不觉又回到了老教材的教学方式方法中。我觉得这桶水,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地理死知识,更重要的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地理知识、学生关注的地理知识、生活中正在发生发展的有关地理知识。使地理教学接近生活、接近实际。
其次备自己的所长,突出自己特色。新课程理念不提倡模式化教学,提倡个性化和多样化教学。教师应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教学观念的转变要有充分的认识。应对自己的精神面貌、性格特点、有无亲和力、突出的才能等有充分的认识。张飞善使枪,关公善用刀,教师只有突出自己的特长,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形成个性化教学。例如,青年教师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有优势,可以充分处理开发条件性课程资源;有的教师善于深入生活、关心时事、学识渊博,可以充分处理开发要素性课程资源。新课程理念支撑下的课堂有很大的弹性,这是由于新教材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框架。至于每节课上,你怎样组织材料、展示目标、演绎精彩课堂,实现教学目标,就交给教师自己去施展你的才华和能力了。因此说,新教材的实施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去创造性的工作,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组织者、引导者,还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
再次做到自我反思。通过自我对话,不但要回顾过去的成功之处与经验教训,更要反醒、思考、探索、解决自己教学中各方面的问题。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效果是否适应新课改要求。教师要研究自己角色的转变、控制能力、是否被学生接受。要充分利用各类研讨活动,如在听课、做课、说课、交流论文等,强化反思的过程。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展行动研究、案例研究。一批有成就的名师、优秀教师,如苏霍姆林斯基、魏书生、李吉林等,正是在各自丰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持续不断的行动研究,成长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反思型教师。只有反思自己的经验,才能提高自己的认识。才能提高工作的主动性、目的性,克服被动盲目性。
二、备课标用教材
走进新课程必须落实新课标。新课标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体现国家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教师必须明确每堂要实现哪些课程标准,突出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重点。因此,备课必须深入研究新课标、解读新课标,由我们以前的备大纲转向现在的备课标。而新课程标准只提出教学要求而没有明确必学的内容,更没有详细的知识点。更加强调了学生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对提高整体素质的作用。教师教学时可以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必须达到的目标自行选择教学内容,给地理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备课要求。例如,学习国家地理,新课标没有明确必须学哪个国家、必须掌握哪个国家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等,而是要求教给学生学习分析某一个国家的基本自然环境特点。这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及备课要求是较以前大为提高了。教师在充分反思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可选择自己最为熟知的、最能体现自己风格和拿手的国家来讲,与学生共同探究和学习。因此,教师只有在充分解读“标准”的基础上,才能充分领会和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才能结合学生身边的实际展开教学。做到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
为使地理教学真正地达到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教师在备课中除了备教材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外,还要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备课延伸,向社会实践与社会发展备课延伸,向国内与国际的动态及焦点、热点备课延伸。使地理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紧跟时代脉搏。因为,地理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开放性的、综合性的、时代性很强学科。例如,以七年级现教材第五章《发展与合作》为例,标准要求“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如果区县教师就以本区县的开发区为例来说明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会更真切、更有说服力,因为许多学生家长就是开发区员工。此外,以国际反恐、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学生关注的问题为例都会收到很好效果。这也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实自己的备课,备好课标、用好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中介。无论怎样的课程改革不能没有教材,教材是知识的载体,作为一线教师不可能完全脱离课本基本内容而去另搞一套教材。我们现行的新编地理教材的知识内容、事实材料、活动设计等,是完全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那么,如何处理教材哪?原则是材料可以替代(鼓励用当地材料),顺序可以重组,叙述式课文与活动式课文统一安排,活动内容可重新设计。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就要处理好开发课程资源(包括条件性课程资源与要素性课程资源)与处理教材问题。必须挖掘教材中能迷住学生的心的内容,挖掘出学生需要的内容,挖掘出能调动学生思维的内容、挖掘出对学生心灵产生共鸣的内容,充分准备好活动如何开展,辅以贴近学生的乡土材料,捕捉正在发生的与地理教学相关的社会生活材料,这样的地理课才有血有肉。
三、备学生有的放矢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了解学生是课堂教学和学生评价的基础。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高课堂效率。因此,不了解学生的教师就没有备课权。要达到课堂教学活而不乱、有收有放,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和教学艺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的充分了解。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如果教师对学生这一主体没有充分了解,就无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无法进行科学正确的课堂教学设计,无法备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尤其是初中年级的地理教师,任教的班级较多,甚至跨年级。因此所教的学生较多。要做到既了解全班学生的一般情况,又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等,不是件易事。尤其是新的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学生在学习中的交流与讨论,提倡开展地理活动与地理实践。如果对学生了解不透,研究不透,很难做到控制好课堂秩序,很难开展好地理活动。有些教师穿新鞋走老路,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怕课堂搞得太活跃,难以控制学生情绪,造成课堂混乱。这对教师的素质、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备教法寻特色
备教法是教师在了解自己、了解学生、了解课标及教材的基础上,作为课堂“导演”的艺术凝结,直接关系一节是否高效。教师的教法选择必须注重自己角色和教学行为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有的教师一进课堂不在学生面前“表演”一翻就觉得没有尽到职责,从感情上过不去,多年的教学行为与角色养成了一种定势、一种习惯。教材呈现的知识是“静”的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活动”才能内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经验系统。新教材的主体内容,是围绕课标基于有意义的案例或问题展开,融入各种动脑或动手的活动编排设计的。好的教法应是尽可能在一个有序的活动中,用“动”的方法来转化“静”的知识,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在动中学,在做中学。教师教法的的选择应是“化静为动”,在动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教学任务与教学要求,使课堂活动不是停留在面上。
以前教师备课,要备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讲求结构严谨环环相扣。现在我们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课前备课就不能像讲解式教学那样规定得那么具体和确定了。到了实地上课时比讲解式教学要多不少出乎预料的变化。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进行调整。因此,如果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方法。在备课中必须预先设计教师的行为,对课堂上学生的行为进行预先设计,虽只能是有一个大致的估计,但教师在课前备课中要充分想到,采用灵活的方式方法解决。凸显了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