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
学校概况
职能部门
教育教研
内容显示页
 您所在的位置: 教务处

学校课改常见问题解答(三)
时间: 2012-02-20 来源:200909250831042332

11、什么是“高效课堂”?

答:高效课堂的目的在于:教师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12“高效课堂”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答:高效课堂的核心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高效课堂注重“三性二意”:高效性、生成性、解放性,知识的意义、成长的意义。

13、什么是高效课堂的“双主体”?

答:教师是课堂的“施教”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学生是课堂的“学习”主体,在教师引领下实施学习活动。

13、“教·学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高效课堂的主要载体是“教·学案”,包括以下内容:

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达到的目标。

2)本节课学习重点和难点。

3)学法指导。

4)教学设备、教具(视具体内容而定是否写入“教·学案”)。

5)教学过程:①预习、导学;②教师讲授内容——了解、理解、掌握(精讲);③学生当堂训练内容(精练);④学生下一节课预习内容及教师要求,与①的内容有重合的地方。

14、高效课堂的时间怎样分配?

答:教师讲授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保证学生思考、训练时间不低于15分钟,当然这种时间分配不是机械的,“教”与“学”、“导”与“练”是交叉、互动、有机结合的,体现“预习、展示、反馈”阶段要求。

15、高效课堂的教学要求是什么?

答:高效课堂的教学,重点在学生学会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落脚点在学生的“学”上。教师的“教”一要围绕这个落脚点展开,二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三要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16、高效课堂中的“教”与“导”的含义是什么?

答:“教”主要体现在教师传授知识方面:一是“精讲”,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懂多少”,通过“教”生成学生的“学”;二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导”则体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及育人目标上:一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二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重点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深层次则是对学生的“育”。

17、高效课堂中的“学”与“练”的含义是什么?

答:“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懂、理解、掌握课堂教学内容,这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学”还有一个情感上的发展: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练”是学生掌握课堂教学的重用环节,但这种练,必须是学生学懂后的“精炼”,不能为“练”而练,更不能“乱”练,“练”是手段,通过练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完成学习内容。

18、高效课堂的备课方式是什么?

答:备课是有效落实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进而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集体备课是高效课堂备课的主要方式,是高效课堂的前移。

19、集体备课的意义是什么?

答:集体备课的意义:一是发挥备课组成员的集体智慧,形成团体作战,共同成长。二是由于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需要教师将主要精力用于课堂教学,减轻教师备课“负担”――同级同科教师抄写相同的教案,避免形式主义。

27、集体备课的组织形式是什么?

答:集体备课的组织形式是备课组,由同级同科教师组成一个备课组,备课组在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20、集体备课的开展形式是什么?

答:集体备课活动中,针对每一个模块(单元、章节)确定一名主备教师,主备教师组织全体备课组成员参与讨论,形成对该模块(单元、章节)的备课思路,由主备教师执笔,形成该模块(单元、章节)的“教·学案”――供该级该科全体师生共用。

21、主备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答:①对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理解;②教学目标、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③所备内容重点、难点;④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具、多媒体等);⑤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和策略;⑥学生情况大体分析与实施具体教学时的建议;⑦教、学时间分配。

以上内容均体现在备课本上,有的内容需要体现在“教·学案”上。

22、集体备课的载体是什么?

答:集体备课的载体有三种:一是主备教师在自己的备课本上个人书写的教案(纸质);二是主备教师提供的电子版“教·学案”(至少提前两周交备课组长审核同意并保存在教研组电脑中);三是纸质的“教·学案”(至少提前一周交文印室印刷,印好后交同级同科老师发给学生,供师生共用)

23、教案的检查内容是什么?

答:教务处负责教师教案检查,检查的内容主要是备课本上主备教师主备模块(单元、章节)的内容,其余非主备教师主备的模块(单元、章节)的内容,如教师有教学反思、体会、心得、教后感等,可以查看,但不作检查要求。

24、辅导学生的原则是什么?

答:辅导学生是高效课堂的延伸,主要有以下原则:1、针对性原则;2、基础性原则;3、实效性原则。

25、辅导的形式是什么?

答:一是课堂辅导:基于班内学生基础、理解能力等有差异,在课堂上学生“学”与“练”的时间内(至少15分钟),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二是课外辅导:课间、自习课、夜自习或者其他非课堂时间,教师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辅导,遵循上述第14条原则。

26、作业布置的原则是什么?

答:作业布置是推进高效课堂的重要一环,是高效课堂的延伸,由于我们提高了课堂教学和训练的效益,在课后布置学生训练,进行巩固时,就要控制作业时间,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预习、巩固、提高”,提高巩固训练的效益。同时,留给学生一定的业余时间读一些课外书籍。

作业布置的原则有二:一是适量性原则,初中部七、八年级学生每天各科作业量在1.5个小时左右,九年级复习备考阶段不超过2个小时;高中部学生每天各科作业量在2个小时左右,高三级复习备考阶段可以适当延长一些,但不宜超过2.5个小时。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每周布置2次,其他学科根据具体情况布置1次或间周布置1次;二是针对性原则,(1)确保学生有时间、有信心、有能力去完成。(2)教师有时间、有精力批改作业,达到真正掌握学生学情;三是作业形式应当多样化,探究活动、社会调查报告、小论文、小制作都是课外作业的形式。

27、“教·学案”的循环滚动是什么?

答:如果每一节课都使用“教·学案”,将会形成良性循环,滚动使用。首先,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案”是上一节课发给学生的,其前面部分教师布置的预习内容已经过学生预习,教师提问检查时有针对性,可以缩短时间;其次本节课上完后发下一节课的“教·学案”,该“教·学案”上又有教师布置的预习内容,上下每一节课布置的预习内容和检查的内容衔接,形成滚动;三是通过全体教师使用“教·学案”,经过一个轮次循环后,教研组内不断修改、补充、完善,就可以形成我校特色、教师特色的学生学习和辅导资料,今后学校就不一定组织学生购买教辅资料了,同时各学科均建立起题库,今后无论是平时检测、半期考试等都有很大的作用。

28、小组合作探究如何做到“优困兼顾”、“生生互动”?

答:小组合作探究这种学习形式,很容易让部分学生只跟在别人思维后面走。没有自己的见解,一段时间后,这部分学生就会形成思维的依赖性,不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合作学习是否成功,不仅要看个体智力投入的程度,更要看学生小组群体参与的充分程度,合作学习应该是一个“优困兼顾”、“生生互动”的过程。为此,课堂展示时,老师要有意识的扩大学生参与面,要以小组作为评价的主体,鼓励小组内不同层面的学生参与合作与探究。

29、在一节课中,小组合作探究的次数和时间有什么要求和注意的地方?

答:在一节课中,小组合作探究的次数不应出现太多,合作学习的问题要有一定的质量、难度。有的问题学生一看就懂,或者通过独立思考完全能自己解决,如果再小组合作,这样就会适得其反,时间长了还会使学生对这种学习形式产生厌倦,不利于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需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亲自实践操作,开动自己的大脑,发表自己的见解,反思自己的方法,达成小组共识。小组合作也不是一两分钟就可完成的。那种蜻蜓点水式的合作学习方式,很值得我们反思。

30、如何设计当堂检测?

答:当堂检测要杜绝随意性,要针对学生自学时出现的错题、学生展示时出现的问题和课程的重点难点设置检测题,要求学生定时完成,当堂评卷(同桌互评),统计结果,展示错题,学生讲解。